海棠搜书 - 言情小说 - 穿越之福星高照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116

分卷阅读116

    正一脸懵逼:陛……陛下,祁雨还会,这个求日我师父没教过啊!

盛德皇帝正暴躁的时候,徐鸿达的折子送了进来,盛德帝没好气地骂了一句:“都几日了才送进来。”但到底是自己关注的大事,因此还是伸手将那折子拿了过来。起初还有些不耐烦,可越看越觉得徐鸿达写的十分用心。折子上,徐鸿达将近期各地的雨量进行了分析,又查找了以往的降水量做了对比,选了三处最容易发生水患的地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,分别提了治理建议。

盛德帝越看心里越喜,头也不抬地吩咐道:“来人,传徐鸿达进宫。”

作者有话要说:  昨天的小剧场:

高氏:给母亲请安。

老太太:子裕昨天回来时脸上都是灰,是不是你让他烧火来着?上就是这么讲的。

高氏:……我倒是想,可我怕他把我给烧了。

老太太:今天子裕哪儿去了?是不是你让他捡黄豆去了?

高氏:苍天啊?能不能给留点活路啊?

(徐鸿达:偷偷地告诉你,我往墙头上抹了油,朱子裕从上头摔下来了,正好脸朝地。

朱子裕:……)

今天的小剧场:

玉帝:让你下场雨,你下那么多干啥玩意?你瞅瞅给老百姓淹的?你说你干活咋那么不长心呢?

龙王哭丧着脸:我刚准备打个喷嚏下去,正好瞧见青青姑娘在抬头看着我,吓得我一哆嗦把就随身带的水囊打翻了,我能怎么办?我也很绝望啊!

青青:我不就是想对着太阳打个喷嚏吗?咋还下雨浇我呢?咦,这个水囊谁掉的?正好拿去给我爹装酒。

玉帝:……

龙王:……

第54章立功

徐鸿达在宫里呆了大半日,直到天黑才回来。第二天一早,盛德皇帝特意让徐鸿达在早朝上念了防治水患的几条建议,经过大臣们的讨论后,盛德皇帝下旨,责令工部尚书陈素河、工部侍郎王永兆去防治理水患。陈素河同王永兆二人快马加鞭去了鲁省,可惜一个月过去了,二人在防治水患上丝毫没有成效,反而需要重点治理的黄河新乡段发生了决口,洪水直冲附近几个村镇,临近几个府县的大运河被毁,漕运要道失去了作用。盛德皇帝大怒,下旨怒骂了陈素河一通。

治理水患迫在眉睫,盛德皇帝也不信任旁的官员能做好此事,直接下旨派徐鸿达赶赴鲁省治理水患。只是徐鸿达为官时间短,在政绩上也未有建树,不能贸然升官。可若是以他现在的官职去,只怕也压不住下面的人,思来想去,盛德皇帝决定让太子祈显一同前往。

太子祈显如今二十出头,却从未真正参与过政务。往常都是皇上拿些折子给他看,再提两句看法,仅此而已。这段时间太子一直在关注黄河水患的事,特意要了所有呈上来的折子看,盛德皇帝见太子如今忧国忧民,也想借此机会历练历练他,看看他的处事能力到底如何。

事不宜迟,两人领了圣旨并未不敢多耽搁,收拾了东西第二天一早就要出发。朱朱和青青两个姊妹帮着宁氏一起收拾了东西,又再三检查了几遍,见没有遗落才放下心来。是夜姊妹俩躺在床上,难得都失眠了,听着外面淅淅沥沥地雨声,青青叹了口气:“这么大的雨要怎么走?别千万别下了,希望明天一早雨就停了。”

许是青青许的愿灵,又或是老天爷下够雨了,第二天刚起来就瞧见只有毛毛细雨了,等徐鸿达出门时,雨已经停了。太子和徐鸿达快马加鞭十来天就到了鲁省新乡镇。雨虽然停了,但上涨的河水依然从堤坝的决口处流往村镇。

到了决口河道边,徐鸿达并未急功近利地采取什么措施,依旧是让当地劳工巩固堤坝,自己则对当地的水势地形进行勘测。工部尚书陈素河此时已经被皇帝骂的狗血喷头了,见徐鸿达来了两日也没提出什么法子,只是四处瞎转后顿时急眼了,忍不住将被皇帝责骂的怒气都朝徐鸿达发泄出去,指责他有负皇上重托。

祈显见陈素河的治理法子不见成效,便把希望都压在了徐鸿达身上。他见陈素河情绪不稳,便写了折子加急送回京去。几日后,盛德皇帝下旨,将陈素河、王永兆二人调去其他地方巩固堤坝,决口这段流域全权交给徐鸿达负责。同时从南方调来大量的粮食救济鲁省的灾民。

徐鸿达一边让河工在将泥沙装在麻绳编织的袋子里压住决口,一边请旨在新乡到黄河之间开凿沟渠、修建水闸,同时疏浚运河。治理水患迫在眉睫,盛德皇帝看过折子后认为徐鸿达的法子可行,便准了他的折子,并派出五万京兵前去协助开凿沟渠。

徐鸿达看到旨意有些发愁,原本他还是想靠征集民夫来开凿沟渠的,虽然进度会慢些,但干起活来老实听话,只要给足吃穿,百姓可比官兵好管理多了。但旨意下了,徐鸿达只能领旨,心里也安慰自己,好在有太子在,应该能压住那些兵油子。

等一万京兵来了,徐鸿达大吃一惊,看着到自己肩膀的朱子裕道:“你怎么来了?”朱子裕笑道:“皇上命李元誊李总兵带五万京兵来开凿沟渠,这李总兵原是我祖父的提拔起来的,我求了他便跟着一起来了。”

徐鸿达问:“你跑这么远来,你祖母能同意?”

朱子裕道:“在陛下跟前过了明路的,祖母没法只能应了我,又派了好多家丁随从跟着,回头都让他们挖渠去。”

京兵们休息了半日,到第二天开始挖凿沟渠,征集的一万民夫则去疏浚运河。徐鸿达怕这些人偷工减料,亲自审核运来的物资品质和数量,然后写折子回京城对数。从古以来,这拨发物资最是个抽油水的肥缺,一层层盘剥下来,到最底下能剩下一半就不错了,这已成了官场上的潜规则。

但徐鸿达是个较真之人,太子更想做出一番业绩,俩人虽然没有精力去查到底是谁盘剥了多少,但东西一路下来总不过是那些人,一封折子回到京城,盛德皇帝勃然大怒,责令都察院严查此事,涉案官员一律抄家并押解进京。此旨一出,从上到下都惊出一身冷汗,有能耐的找了替罪羊,那做事粗糙又贪婪的只能恨自己命苦又怨徐鸿达多事。

徐鸿达自然写了折子自然就不会怕这些人嫉恨,他的心思都在治理水患上,也正因为这一招的毒辣,打那以后,徐鸿达要的物资银两再没有人敢动一分一毫了,连救济灾民的粮食也难得的全部到位并毫无差错的发放了灾民手中。百姓们有了吃的心里就踏实下来,等洪水退了重新盖了房屋,补种上庄稼,并没有出现大批流民迁移的现象。

因为治理河道的银钱充足,徐鸿达又是平民百姓出身,知道民夫的苦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