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搜书 - 经典小说 - 旧时王谢在线阅读 - 旧时王谢 第9节

旧时王谢 第9节

    年少时托庇于父母荫护羽翼之下,无忧无虑亦无事、不识愁滋味的状态终究不可能返回了。

    但这也没什么——

    总有人要承担起传递薪火的责任,将曾经从上一代手中得到的希望传给下一代,直到人类这一物种被自然演化淘汰的那一天。

    第14章 竹林偶遇

    苏峻叛乱以后,各地对东晋政权不满的豪强盗贼也趁势聚众作乱,有的试图驱逐官兵割据一方,有的趁乱掳掠商旅富户,地方上并不太平,因此谢尚虽然有心想往御亭走一趟探听消息,却顾虑道路不靖,迟迟未有成行。恰好王允之受父命以白身行扬烈将军之职,领郡兵在临海、新安等县讨服不平,谢尚得知以后便去他的驻地拜访,请他顺路捎带自己一程。

    两人往来已属多次,话题不再仅限于生疏客套,临出发去御亭前,两人在营中分茶叙话,王允之接到亲卫递来的信报,没有向之前几次一样拆开一眼扫完就折叠着压起来,而是拿在手上看了许久,表情十分丰富。

    谢尚见他如此,不免多问一句:“莫非不是前线战报,而是家书?”

    王允之表情更怪:“仁祖这话,半对半错。”说完,把信纸反过来放在案几上,并不折叠收纳起来,也不递给谢尚看,自言自语道,“我就知道她不可能安心在家,果然还是去了。”

    又不给他看,又想他问,这人……

    谢尚没料到能目睹他如此孩子气的一面,内心有些无语,但还是顺着他的意问:“她?”

    “便是山山,我同仁祖提过。她带上家里的僮客去御亭援助阿父了,路上顺道擒了弘徽给阿父当见面礼。”

    他说着凶险之事,语气却轻松畅快,目光里含着明朗笑意,仿佛从没怀疑过meimei能如此顺利地到达御亭,让确信自己听力不会出错的谢尚觉得难以理解。

    他分明记得阿姊说王家的小女年未及笄,就算在兵事上见识过人,亲自领兵奔赴战乱区完全是另一回事,王允之哪来的信心她不会遇到意外?更别提对方在路上还遇到苏峻的心腹爱将弘徽,那是说擒就擒的人吗,为什么被他说得好像郊游途中顺手折了一根柳枝一样。这对兄妹对彼此的认知未免太古怪了。

    “仁祖?”

    大抵是他的脸色变化让王允之有所察觉,故而出声询问,他心中一凛,想起对方是天性敏锐细致入微之人,顿时不敢再走神,掩饰住心中的异样若无其事道:“很少见渊猷这般笑,熏熏兮如阳春之辉。”

    王允之脸上现出微微讶异的神色,随后眉目柔和:“嗯,我家人均是藏情不露的性子,只有山山爱笑,也特别适合笑。如果山山不笑,便觉得我家的日光都黯淡了。”

    他这么一比喻,谢尚猛然想起在句章与王允之重逢时的感受,心中异样更甚。

    难道王敦之后,重新照拂在他身上的阳光竟然来自他的meimei吗?

    早先在大将军府,谢尚就觉得王允之性格中有某些阴暗谲诡的东西,这可能和他的敏锐早慧有关,也可能和王敦身边的暗流涌动有关。等到王敦谋反的迹象越来越显著,他眼中的阴翳也就越来越浓。

    谢尚对王允之最后的印象,是王敦之乱结束,他扶父亲的灵柩到建康安葬,王允之上门吊唁。

    那时候的王允之只是按时俗与他暂一握手,完成吊唁礼节,接着便转身离去,一句话都没有多说。谢尚从他进门起就分了一部分注意力到他身上,发现他比在大将军府时还要谨慎敏感,风吹草动都会环顾四周,宛如一只伤弓之鸟,即使侥幸逃脱也始终笼罩在弓弦箭镞的阴影下,难以回到当初。

    所以,哪怕丧期结束要筹划出仕,又正好都在会稽,谢尚原本也没想过要去拜访王允之,和他如故人般叙旧。意外重逢时,还是王允之先认出他。

    一方面是王允之确实比他更警觉,更关注外界,另一方面是曾经笼罩在他身上的阴翳都如同被阳光驱散,显出他清白无染的本源,甚至因为阳光的照耀而格外显示出一种熠熠的辉光,与谢尚对他的最后记忆不太相同,谢尚第一眼其实没敢确认是他。

    怀着满心疑问,终于,在御亭的营寨外,谢尚见到了那位王家的幺女,王允之的meimei。

    不需要任何介绍,只从王允之身边那骤然明亮起来的气氛便能知道,对面白衣乘马的那道身影一定是她。

    应该是看到了王允之,她用左膝轻磕马腹,抖了一下缰绳,连翩秀拔的身影不多时便到了两人面前,也让谢尚看见了她的近容。

    正如阿姊真石所说,她的五官还没有完全长开,但已经有了倾动世人的雏形,成年以后必定和后汉的和熹皇后邓绥一样姿颜姝丽,绝异众人。

    谢尚下意识错了错视线,呼吸平静后才重新移目看她,依然觉得容光逼人,美丽难言。

    这其中或许不唯独她自身的容貌风致,还有高门贵女的身份为她蒙上的光环,但既然一切已经在她身上融合为一,宛若天成,再去分辨原由就意义不大了。

    谢尚心中很自然地浮现了中朝嵇康的诗:

    良马既闲,丽服有晖。左揽繁弱,右接忘归。风驰电逝,蹑景追飞。凌厉中原,顾盻生姿。

    她是能给人那样美好想象的人。

    可惜这是个只能拥有短暂美丽的时代。

    未及多言,便是府中生变,从建康得到她兄长王晏之遇难的悲讯。

    他没有再见过她,只听说她跟随作为军中主将的父亲王舒身边照顾侍奉,行必亲随,药必亲尝,每日衣不解带,目不交睫,仅仅几日就消瘦得厉害。

    她本是明朗爱笑之人,兵府里的属官嘴上不说,内心都颇爱她神气扬扬、谈笑风生的样子,底层的校尉士卒们更是明着追捧爱戴,每逢她笑,也像被她的乐观明朗感染般心情变好,士气上扬。然而自从建康来信之后,她就藏起了自己的感情,再也没有一日展露过笑容。

    虽然以晋人士林的审美观点而论,更推崇喜愠不见于色的表现,称为雅量,但一直爱笑之人忽然不笑,只会让看到的人觉得心痛。

    不仅王舒身边多年故旧的僚佐们观之垂泪,连谢尚这样与她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听了都觉得心中难受。

    盘桓了小半个月,从由建康来避难的士人那里了解到想要的讯息,谢尚准备和王允之道别,返回上虞东山的谢家墅舍。

    随着战况变化,大营又向前推进了二十里,主将行辕也搬到临时征用的当地官署。

    王家的住处在官署旁边的三进院落,谢尚到的时候王允之还在官署,仆从问他是愿意择日再来还是等到晚间,谢尚想了想,左右闲来无事,便留在院中等王允之回来。

    房子是临时征用的民宅,没多少可观之处,留下来的仆从也只有一个门房,整座院子空空荡荡,寂静无声。谢尚估计王家人不是在军营就是在官署,外加几次拜访王允之,对方都表现得不羁礼教,可见是家风如此,于是自己到院中观赏景色,打发时间。

    中庭里的花草池鱼都属寻常,只有从回廊延伸到后院的大片竹林蔚然可观,夏风一吹,枝影婆娑,格外苍翠动人。

    谢尚沿着蜿蜒曲折的林间小径边走边打量,心情被竹林里的清风吹得逐渐轻盈,脚步也随之轻盈徐缓。

    昔年嵇康、王戎等人隐居做竹林游确实有他们的道理,清风习习,绿竹猗猗,使人忘却凡尘俗虑。

    正这么想着,他漫无目的随意流转的目光忽然被吸引,转回前方不远的林隙间定住。

    那里靠近院墙,是阳光稀疏的半阴处,行经时不易注意。

    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,她才倚靠在那里的一尊湖石边小憩。

    相比谢尚十几天前见到她时,她明显清减憔悴了许多,闭着眼睛的样子宁静脆弱,一身飒飒猎装也换成了粗麻制成的丧服。

    风摇竹影、阳光洒落的间隙,照出她脸上未曾干涸的泪痕,与黑睫间细碎清澈的泪珠。风势一变,光影一移,那些晶莹的痕迹又隐没在暗处,如同被妙手掩盖的隐秘。

    谢尚的心灵突然像被什么撞击了一下。

    他想起七岁那年的自己,父亲失去长子,阿姊失去长兄,家里只有他能够支撑门户。于是仅仅一年之后,他就有了神悟夙成的名声,满座席宾莫不叹异。

    长兄离世不到十年,父亲也跟着离去,家里只剩他和阿姊,他心中悲痛到了极点,但因为知道阿姊除了自己以外别无依靠,所以强行分出心力安排家事,父亲的丧礼没有出一点差错,还留下晋人最重视的孝名。

    那时的他,就像现在的她一样,再累也不敢显示在人前,只能一个人躲起来默默忍耐承受,等待时间淡化伤痕。

    但她明明不是家里的独子,为什么……

    疑问刚起,他脑海中闪现出那日与王允之谈论到她时的画面。

    当时王允之说,“如果山山不笑,便觉得我家的日光都黯淡了”,他本以为是偏爱家人的抬高夸赞,现在想来,或许是王允之真实心境的剖白写照。

    所以,尽管王允之才是兄长,她是meimei,但她的心灵比王允之更强韧,是一家人在精神上的依托,和他在家中的处境何其相似。

    尽管身份不同,地位不同,谢尚却突然觉得两个人的心灵挨得极近,负担同样的责任,拥有同样的孤独。

    心绪浮动间,可能是察觉到了他的视线,竹影下小憩之人睫毛微颤,随后目光如电般投了过来。

    睁眼之时,那些触动人心的疲惫脆弱从她脸上瞬间收敛密藏,取而代之的是警觉与清醒。

    谢尚从她的目光里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,心中一震,于是缓缓吸了口气,抽出随身携带的双管羌笛,按在唇边吹了一支《折杨柳》。

    这一曲,吹给几年前孤独无人说的自己,吹给眼前清美眩目的小公子,吹给过早逝去的生命,吹给无可奈何的别离。

    发之于情感,奏之于技艺,成之于神妙,因此几近于道,实属谢尚几年来成就最高的一曲,在物我两忘中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。

    当他从那种玄妙的境界离开时,他心里已经很清楚,此生很难再吹出这样一曲《折杨柳》了。

    作者有话说:

    “谢尚,字仁祖,豫章太守鲲之子也。幼有至性。七岁丧兄,哀恸过礼,亲戚异之。八岁神悟夙成。鲲尝携之送客,或曰:“此儿一坐之颜回也。”尚应声答曰:“坐无尼父,焉别颜回!”席宾莫不叹异。十余岁,遭父忧,丹阳尹温峤吊之,尚号咷极哀。既而收涕告诉,举止有异常童,峤甚奇之。”

    晋书这几句话,细品起来内容很多。“七岁丧兄”紧跟着就是“八岁神悟夙成”,“号咷极哀”却能“收涕告诉”,单用一句“有至性”是无法解释的。

    乱世催人早熟。

    第15章 芝兰玉树(一)

    打断谢尚思绪的是前院传来的响动。他回过神,稍一转念便知必是离官署太近,吸引来一批循笛声探访的闲人。

    他此时还没有完全从笛曲的伤情中走脱,不想应酬人,握住笛管环视一圈,竹林曲径通幽,一眼望不到底,再去看那位引动他心曲的小公子,只见对方向他微微颔首,随后一撩衣摆,屈腿踏上湖石轻巧一纵,翩跹白鹤般跃过墙头。

    谢尚看得几乎呆住。好在他向来为人机敏,也不多话,当即将羌笛别回腰间,快步跟上,学着她的样子借助湖石攀越院墙。

    对面是一条死巷,没有人际来往,谢尚小心地扳住墙头做了一次借力,然后避开靠近羌笛的方向松手一荡,勉强保证自己的动作不至于狼狈。落地站稳以后,他忍不住回头看了眼高高的院墙,心有余悸的同时又觉得有趣。

    因此,当那位小公子靠着墙壁歪头睇他,询问“谢郎何不留下”时,他顺着心意散漫答道:

    “佳人走了,俗人来了,我留下作甚。”

    话语有些疏狂冒犯,而那位小公子微一讶异,随后点了点头,眸光清澈明净:“谢郎今日当是来与阿兄道别?时日不巧,怠慢客人,期待于建康再见谢郎玉姿。”

    佳人言讫离去,如同听完笛曲就乘黄鹤杳杳消失的仙人。

    怀着一种颇为奇妙的心情,谢尚动身启程,返回位于上虞东山的谢家墅舍。

    他家与叔父谢裒家比邻而建。建康被围之前,为了防止陷入最坏情况,孩子们同时失去父亲和母亲,谢裒自己尽忠职守留在建康,却派仆人将妻室送回东山避难,使妻子成为谢家在东山辈分最高的长辈。

    谢真石作为谢家仅有的女儿,白天一般也会到叔母处陪她聊天。

    因此谢尚回到东山以后,没有直接回自己的屋舍,而是先去隔壁拜见叔母和jiejie,接着被叔母催着回去洗沐休息。

    等他洗沐完毕,换上一身居家所着的宽松罗衣,整个人焕然一新后,差不多也到了晚饭时间。

    厅堂里已经摆好食案,谢家除了人在建康的谢裒,年龄尚幼的谢裒末子谢铁,其余诸人都聚到堂中坐下,气氛瞬间变得活泼热闹。

    谢尚并不是第一次与叔父家人聚在一起,但他刚从一片缟素的前线返回,脑子里还是像自己和jiejie一样只剩两人相依为命的王允之兄妹,突然来到育有六子的叔父家,两相对比之下,顿时就觉得叔父家真是人丁兴旺。

    他的目光在厅中不着痕迹扫了一圈,主坐上是叔母,下首是jiejie谢真石与他,对面三张食案后分别是谢裒的长子谢奕、次子谢据与五子谢石。而叔父家六子之中,在他看来最优秀的三子谢安、四子谢万都没有单独一座——谢安坐在长兄谢奕身边,谢万则坐在他身边。

    两人年纪尚小,乖乖巧巧坐在兄长膝边,看上去特别玉雪可爱,因此谢尚和谢奕都没有反对的打算,自己挪挪膝盖,将坐席让出一些,使两人能够离食案更近。

    “仁祖在御亭可还顺利?东郡久不闻建康消息,让人不由忧虑。”

    在他对面的谢奕先开口询问,两人年纪相仿,平素算是走得比较近的,另外他是长子,谢裒不在家中,一应事宜就是他来主持。

    谢尚略饮白粥垫了垫胃,接着便直接回了他最关心的问题:“叔父在京一切平安,只是苏峻对东边封锁得严密,很难传递消息。听从建康来的张公说,苏峻逼迫陛下迁居石头,官员三品以上者多在随迁之列,叔父也在其中。太常既非武官,又非宫中官,不受苏贼重视,只是饮食起居上清苦一些却在所难免。”

    此话一出,座中气氛顿时一松。

    “好,人没事就好。”

    又说了些建康的情况,让叔父家人放心,他看向jiejie真石,说起自己去御亭的正事:“阿姊可曾与王琳琅提过褚季野之事?”

    褚季野即是褚裒,谢尚有意为jiejie向对方请婚,事情基本定下,双方已在商议之中,谢尚这才对褚裒的消息格外挂心。

    谢真石的婚姻先受王敦之乱影响,紧接着又逢父丧,前前后后耽误了三四年,亏得不唯独他家是这样,世家几乎都差不多,年龄上没那么计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