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搜书 - 历史小说 - 家兄朱由校在线阅读 - 第三十八章 皇兄就是拿来坑的

第三十八章 皇兄就是拿来坑的

    北风萧萧,正值秋收的河北大地上,戚金望着离去的锦衣卫和传旨太监身影,久久不能平静。

    这时、反倒是一名四十不惑的将领上前道:

    “爹、我等入了五殿下和万岁的眼前,只要镇守好辽阳,恐怕能光耀门楣了!”

    戚金闻言,转身看向了这人,并在同一时间看到了另外两个自己的孩子。

    戚元功、戚元辅、戚元弼……

    这三人、最大的,也是刚才开口的人是戚元功,他今年四十有五,是戚金北上跟随戚继光镇守蓟辽前,家中妻子就怀上的孩子,也是长子。

    老二戚元辅,今年三十八岁,是当年戚金和叔叔戚继光被朝中官员排挤回乡后,与妻子诞下的二子。

    老三戚元弼,今年不过三十岁,是戚金在第二次抗倭援朝前诞下的三子。

    戚金这一生戎马,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,从年少十五岁投军到现在,六十八岁的人生中,呆在家里的时间不超过二十五年,剩下的四十三年都是在保家卫国的路上。

    没想到末了、都半截入土的人了,却得知朝廷经历了萨尔浒之败这样的惨战。

    没等明神宗万历开口,他便主动上书,以六十七岁的年纪出山,散尽家财招兵买马,准备北上抗金。

    只是不想他练兵半载,好不容易练出了一支戚家军传统的浙兵,却迎来了一年换三帝的戏码。

    他只不过想要在自己生命中最后的时刻,为朝廷打一场胜仗,为大明的百姓,打出个几年的太平罢了。

    可是眼下、他还是像他叔父戚继光一样,卷入了朝中的政治斗争。

    他手里紧握着那贴金轴的五色圣旨,不知道该不该高兴。

    但是当他看到了三个儿子热切的眼神,还有那四千欢呼的义乌浙兵时,他释怀了。

    不管如何、哪怕浙兵再经历一次被北人出卖、诬陷的戏码,但眼下那未曾谋面的五殿下,给了他们充足的军饷。

    “也罢、殿下与万岁如此对我,大丈夫当马革裹尸、以报效家国!”

    戚金在心底许下了一个宏愿,随后立马端着脸道:

    “叫什么?!《纪效新书》里,我戚家军行军应该怎么样?你们三个看了这么多年的兵书,白看了吗?!”

    “是!末将这就叫部下规整!”戚元功见父亲生气,连忙拽着两个弟弟开始带着他们的部曲,对四千人的浙兵规整了起来。

    行军不说话、不可交头接耳、上厕所也不能单独去。

    可以说、浙兵的军规,比起后世也不遑多让。

    也正是铁一样的军规,才让这支训练了半年不到的队伍,在浑河之畔,面对六万后金大军佁然不动,痛击建虏。

    他们不再庆祝,而是在片刻后恢复了死一般的沉寂。

    大军继续北上,不过却稍微修改了一点路线,将原本的目标通州、改为了京城西北的昌平。

    他们的一动、代表朱由检改变了浙兵和白杆兵不合的结果。

    因此、当两日后朱由检得到浙兵已经赶赴昌平的路上时,他特意松了一口气:

    “呼……这样就好了,等过些日子白杆兵到,我再坐庄和两军将领吃顿饭,想来两支队伍不会像历史上关系那么差。”

    他心中无比的庆幸,而所谓的白杆兵和浙兵恩怨,实际上也是因为明朝补给不足的问题。

    历史上、并没有详细记载白杆兵和浙兵为什么不合,只是提了一句两军在通州休整时,因为一些小事闹了起来。

    双方在通州打得十分激烈,甚至动用了火炮互射,损毁民房若干,打死打伤了一堆百姓。

    明史和明实录都没有记载双方动手的原因,但是联想到他们驻扎的地方通州,是北地的大粮仓,而辽地又缺粮的情况来看。

    或许双方是因为采买物资闹的不愉快,而开始大打出手了起来。

    这两支明末东亚战场一流的精锐部队,就因为这点事情生出间隙,最后在浑河被辽东将领给卖了,属实可惜。

    在朱由检看来、只要白杆兵和浙兵双方和谐共进,哪怕他们人数加起来只有七千人,但以眼下努尔哈赤手里还在崛起的后金军队来说,便是六万八旗尽出,也留不下他们。

    因此、他要做的就是,为白杆兵和浙兵提前准备好援辽,并且在辽地长期驻守的物资。

    这么想着、他看了一眼自己案几上的一本兵部物单。

    这上面、记载了兵部在京城和通州、天津卫等三地各种军需物资的储备。

    对于眼下的兵部来说,浙兵和白杆兵都是援辽的主力部队,不可能亏待他们。

    但朱由检担心的就是,阎王不恼,小鬼难缠。

    浙兵和白杆兵在朝廷中,给那些官员们的印象是很不好的。

    一个是土司蛮子的兵,另一个则是张居正手下戚继光侄子的部队,怎么都不待见。

    没办法、为了这两支部队能帮大明守住辽东半岛,朱由检只有自己动手做准备了。

    于是、他打开了兵部的物资文册,只是轻松的看了几眼,就大概想到了自己所需的东西。

    这是他穿越来的另一个福利,记性几乎可以做到临时的过目不忘。

    哪怕过去几天,也能记起来个七七八八。

    因此、他在看了并不的物资文册后,便对王承恩道:

    “承恩,记一下,叫兵部准备两万一千件冬衣,七千布面甲,七千臂铠,七千飞碟帽,千层鞋两万一,铁七万斤。”

    “神威大将军炮六十门,虎蹲炮两百门,鸟铳两千支,火药三万斤,铅子三万斤,石弹两千枚。”

    “另外叫太仆寺准备挽马两千匹,草束三十万,豆子五万斤。”

    “太仓调粮十二万六千石。”

    “这些东西、你传去乾清宫,就告诉皇兄说,是给浙兵和白杆兵援辽用的。”

    “司礼监批红后,你跟着去内阁还有六科,见他们批了条子,就找御马监的人去拉东西,把东西都给我拉到昌平陵区去。”

    “这么多?”王承恩记得很快,但朱由检所需要的东西也太多了。

    “放心去要吧,这些东西加起来,顶多也不过二十万两,实在不行,就御马监出银子买了。”朱由检不心疼银子。

    应该说、他心疼把银子给眼下九边的那些酒囊饭袋,但是不心疼把银子给白杆兵和浙兵这种能打的军队。

    给他们几十万两银子,他们能保辽东三百万汉民安危数年,但给九边军门,连个泡都打不出。

    时间紧迫,朱由检解释了一下,就催促王承恩去办事去了,而王承恩也抱着记好的东西,朝着乾清宫赶去。

    速度快些、指不定还能在太阳下山前回勖勤宫吃饭……